为了更好的解释选型的过程和参数的计算,我以案例的形式给大家解释:
需求如下:
客户处用产品长度165mm,宽度100mm,缺陷大小是0.6mm,平台速度是200mm/s,这个怎么计算线阵选型、线阵行高、编码器选型啊
分辨率选择:
0.6mm的缺陷按照三个像素来计算,则单像素精度要求0.6/3=0.2mm/pixel
根据单像素精度和被测物的宽度100mm,假设被测物宽度方向完全占据视野宽度,则线阵相机的分辨率需要>(100/0.2)500。即2K的的线阵即可满足要求。
线阵行频计算:
线阵行频的计算关注一点即可,相机的width和height的单像素精度保持一致。同样假设被测物宽度方向完全占据视野宽度,选择2K的线阵。则
视野的宽度/相机分辨率=载具速度/行频。
行频=200*2000/100=4000
行高计算:
行高计算关注的点是被测物的长度。按照 行高=被测物长度/速度*行频
行高=165/200*4000=3300
编码器选型:
编码器选型关注的是编码器的分辨率(PPR),一般是2048或者4096。同时也要结合编码器的安装方式,比方说与传动马达同轴安装还是与皮带贴合式安装,因为不同的安装方式编码器转子旋转一圈实际的物理行程是有差异的,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具体测量。按照编码器转子旋转一圈的行程是100mm计算,PPR为2048。理论的脉冲数=2048*200/100=4096,大于行频4000,即满足要求。
以上就是整个的选型过程,有疑问的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我继续补充。